种甘蔗如何防治高粱蚜?种植成本
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想看更多关于畜禽养殖技术大全及相关资讯,可以多多关注七彩阳光三农网-农村养殖业致富项目。

高粱蚜对甘蔗有哪些危害?高粱蚜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?种植甘蔗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高粱蚜?
一、高粱蚜对甘蔗的危害
高粱蚜又叫甘蔗蚜、甘蔗黄蚜、蜜虫、腻虫、油汗,主要危害高粱、甘蔗等。以成、若蚜在叶背面和茎部刺吸组织汁液,同时分泌出大量蜜露,有时滴落在叶面或茎上,油亮发光,影响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,致叶色变红,茎秆酥软早枯或弯倒,影响生长。
二、高粱蚜发生规律
1、高粱蚜在吉林( 农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业地) 约16代,沈阳( 农用地、 商住地、 工业地) 19~20代,在北方,以卵在荻草的茎基部叶鞘内及高粱茬上越冬。但在高粱茬上越冬的卵,早春孵出后因无法补充营养而死亡。
2、在气温在22~29℃之间的干旱天气有利于高粱蚜发生。
3、高粱蚜在翌春4~5月,当地面平均温度达10℃左右时,卵开始孵化为干母蚜。干母蚜开始在荻草的地下嫩茎上取食,以后爬至地上取食嫩叶,并营孤雌生殖繁衍后代。干母蚜生殖的后代开始都是无翅蚜,至第2代后才开始出现有翅蚜。后有翅蚜向高粱田迁移为害。其发生一般从植株的底部叶片开始,不断向上部叶片扩展,最后达到全株茎叶均布满蚜虫。高粱蚜繁殖力很强,一头孤雌胎生蚜平均可产仔蚜约50头,最高可达181头。而且耐高温能力特强,其发生为害盛期正处一年中最高温度的伏天,3~5天即可增殖~代。随着田间高粱生长日趋成熟,气温日趋下降,当平均气温降至14℃左右时,在营养及气温双重影响下,田间出现性母蚜,并产生雄性蚜。雄性蚜有翅,飞回越冬寄主荻草附近,与常年生活在荻草上的无翅雌蚜交尾,产卵于荻草上越冬。高粱蚜一年中大致可发生4次大的迁飞。第1次是在高粱出苗后,有翅蚜离开越冬寄主,开始进入高粱田,造成田间的初期蚜量。第2次是有翅蚜大批由田外迁入田内,造成上升期蚜量。第3次是已进入田间的有翅蚜,在田间从点片发生向全田扩散,是严重为害前期。第4次是有翅雄蚜迁回越冬寄主附近,与无翅雌蚜交尾,在荻草上产卵越冬。卵多产在高粱茬及宿根性杂草~荻草的茎基部叶鞘内,干母蚜体形与无翅胎生蚜相似,但触角5节,而后者为6节。
三、高粱蚜防治方法
1、用高粱与大豆6∶2间种栽培法,可明显减少高粱蚜发生及为害。
2、冬麦区可在冬小麦中套种高粱,利用麦田中蚜虫天敌,控制高粱蚜,效果显著。
3、对高粱蚜的药剂防治,宜在早期点片发生期及为害盛期前进行,首先要做好虫情调查,在高粱苗期当高粱蚜刚刚迁入高粱田(约6月中上旬)后,选株进行蚜量调查,当有蚜株率达30%~40%,出现“起油株”,或者说百株虫量超2万头时,即需防治。可选用2.5%溴氰菊酯5000倍液,或20%杀灭菊酯5000倍液喷雾。由于高粱品种的抗药性不同,大面积防治前要做好药害试验。
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,土地资源网感谢您的支持。
种甘蔗如何防治高粱蚜?种植成本推荐知识
美国不接受中医临床医学作为专业。中国很多国家不接受这个专业,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。你可以考虑一个类似的变换。例如,澳大利亚有护理相关专业。韩国有药学、保健等相关专业!希望对您的参考有用...
1.打开u盘属性,查看u盘是否为FAT32格式。不支持FAT32以外的格式 2.检查MP3的比特率是否过高或采样率是否不同。在接下来的几首MP3歌曲中试试 3、如果声音仍然不能使用,可以使用消除法检查扬声器USB插口是否损坏。...
1.悠久的医学传统。 学校具有悠久的医学历史和传统,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学术教育和研究。许多世界知名的教授已成为医学院的成员,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。艾伯特Sandzheki Szent-Gy吗?rgyi教授曾任该大学校长和医学部院长。1937年,他在塞格德完成...
给它点时间,看它是否有反应。如果它没有反应,它就死了。检查一下它是否坏了,大多数时候它没有坏,因为笼子下面有很多木头或纸掉下来。有些仓鼠从高处摔下来,摔断了腿,不一会儿就死了。尽量不要在仓鼠的笼子里有任何高的东西可以爬。毕竟,仓鼠是好奇和顽皮的。弄一个攀岩台或...
小苏打本身不能使面团膨胀,因为小苏打只有在遇到酸性物体时才会产生气体,从而使面团膨胀。同时,小苏打反应非常快,产生气体。面团的发面不容易控制,小苏打太多会让面团发苦。 你能用小苏打烘焙吗 在做馒头和馒头的时候,我们一般是把面粉揉成面团发酵。发酵的面团通...
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种甘蔗如何防治高粱蚜?种植成本的相关养殖或种植技术,畜禽养殖栏目还介绍了该行业生产经营方式及经营管理,关注畜禽养殖发展动向,注重系统性、科学性、实用性和先进性,内容全面新颖、重点突出、通俗易懂,全面给您讲解畜禽养殖技术怎么管理的要点,是您畜禽养殖致富的点金石。
以上文章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人立场,如需删除,请注明该网址:http://www.086so.com/article/113540.html